长衫,粤语发音为cheongsam,是香港人对男女中式袍服的统称。20世纪初西方思潮传入中国,女性争相模仿男子,也将长衫穿上身,称之为“旗袍”,以此与男士长衫区分开来。
无论是《花样年华》里的苏丽珍,还是《一代宗师》里的叶问师父,长衫因人而异地演绎着浪漫风情与潇洒侠义。百年过去,它的传奇仍流连于香港“守艺人”的传承中——林春菊便是其中一位。cosmo来到林春菊的工作室“新装如初”,听她讲述香港长衫的过去、现在与将来。
初见林春菊,很难将其与“非遗”文化结合起来:短发,两鬓铲青、素白衣裤,下搭机车短靴,俨然一位干练忙碌的香港型女。但踏入她的“新装如初”,仿佛穿越进民国华梦:古色古香的中式家私,衣架开满姹紫嫣红的古董旗袍,四周围绕着缝纫机、针线、图纸、布头……林春菊介绍,这是她的“华服学堂”,平日里她在此开课,现场教授学生制作中式长衫。而在工作室外,敞亮落地窗的包围里,陈列着由她设计的长衫,风格明丽、淡雅,在中式古典的基础上,融入牛仔、亚麻等型格元素。
我们好奇,林春菊是否从小就偏爱中式时尚,才会如痴如醉地将日夜都投放在这一袭长袍华梦里?她笑着坦言,其实最初接触长衫制作也只是“咁喏”(碰巧)罢了。
2008年,20岁出头的林春菊,加入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tvb”),给不同剧组做服装。“刚刚开始就是要做古装,但我之前在学校完全没学过古装设计,于是我就找来电视台前辈做的古装衣服进行研究,然后看相关的设计书籍。”林春菊回忆道,不同于为现代剧集做时装,古装设计的发挥空间更大,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找布料,并将不同的布料拼接在一起,充满了“拼图实验”的趣味。
电影播出之初,一身长衫的叶问引起大家争相模仿▐
此外,古装剧里的角色让她可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,每一部古装剧里角色的性格、背景都不同,可以让设计师根据对角色的想象、揣摩来进行服装设计,但又无须拘泥于现代时装的规范,这对林春菊而言,是更天马行空的实践。两年间,林春菊参与tvb不同剧集的服装设计,故事的年代主要集中在清末民初,这为她日后研究长衫设计奠定了基石。
在林春菊看来,只有大众对长衫制作有了解,
才会有好奇,有了好奇,才会想要进一步去实践▐
对中式长衫产生兴趣后,林春菊四处找师傅学艺。最初,她在tvb结识了殷家万师傅。这是一位传奇“守艺人”:出生于1951年,15岁来港生活,跟着一位同乡长衫师傅学手艺,从此进入这个行业;他的店铺在佐敦保宁商场,名叫“上海宝星时装旗袍”,虽只有七八平方米,却让他在此埋首制作出上千件旗袍,其中部分被香港文化博物馆永久收藏。“殷师傅是行业内做得最好,但收费最便宜的!”林春菊笑着炫耀自己的恩师。
逾八十的殷家万师傅,入行至今已有七十几个年头▐
如今,她在“新装如初”的品牌凯时尊龙官网上,也开设专页介绍香港长衫师傅的生平经历,促进大众对这一行业的了解。在她看来,只有大众对长衫制作有了解,才会有好奇,如此下去,长衫传统文化便得以不断流传。
在tvb初尝制作长衫的乐趣后,林春菊于2010年前后离开电视台,开创时装品牌并在其中设立了旗袍系列。“那时候并没有想过会主打‘旗袍设计’,只是将我自己做的一些旗袍拿出来,跟其他服装一起出售。”林春菊回忆道。当时她的品牌初出茅庐,为了打响名气、增加客源,她几乎每周都要去香港不同的市集摆摊。“那是最辛苦的时期,我就在街边卖衣服,然后拉个呼啦圈、布帘子,制成简易的试衣间。”林春菊坦言。她发现中式时尚在香港市集颇受欢迎,很多顾客都会走过来试一试她制作的旗袍。不久,她在品牌旗下设立了一个旗袍系列“新装如初”。
在林春菊的工作室里,
有一个柜子专门用来放置她收藏的古董旗袍▐
古董旗袍细节图▐
林春菊开始尝试更大胆的创作,将牛仔融入婉约的东方时尚里。“其实这一切也是巧合。”她笑着说。2012年,林春菊看到友人工作室里有一堆废弃的牛仔布,自幼珍惜物料的她觉得太浪费,于是捡回来,进行创作,拼接其他花布,制作旗袍。而这个无心插柳的创意,恰好道出了中西合璧的时尚精华,成为林春菊的品牌代表作。2014年,林春菊开立全新的中式时尚品牌,并沿用了“新装如初”这个名字,店铺从中环pmq到香港红磡运营,至今已近10年。而最初误打误撞的“牛仔旗袍”,也成了她至今仍备受顾客喜爱的经典系列。
香港长衫历史已过百年,虽包括男女款式,但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,女性逐渐将长衫穿上身,令旗袍流行,而西装则逐渐取代男士长衫。20世纪50年代以后,男士长衫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没落,反而女士长衫迎来《花样年华》里那般的鼎盛时期。
尽管旗袍盛行多年,但在林春菊心中,大众对于它的款式的演变并不十分了解。“很多人以为,旗袍一定要展示曲线美,没有张曼玉那样的身材,就不敢随便穿。其实不是,旗袍有多种款式,而且它最初是‘平面’的,遮掩身体的。”林春菊一边解释,一边为我们展示她自制的课件,其中一张陈列了长衫发展的时间线。
缝纫机,图纸,布头,针线。。。。。。构成了林春菊的日常▐
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,旗袍秉承中国传统的含蓄美,讲究平肩直袖,直身无褶,略微收腰,采取平裁的手法,令整体看上去较宽松且风格淡雅,使用布纽扣。到了五六十年代,上海师傅来港,那是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一批手艺人,审美受到好莱坞女星服饰等影响,开始将旗袍“立体化”,体现女性的宽肩、长颈、细腰、花瓶脚——但这些,其实考验的不是模特身材,而是师傅手艺——“烫拔”。“烫拔’是利用熨斗来调整旗袍某部位的布料,让它符合你的身形。例如,背部丰满的话,肩线就要缩缝,然后把背部烫拔成弧线,增大空间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臀部较为丰满,也需要将裙摆的布料拔松,给臀部多一点空间。”
旗袍考验的不仅是穿衣人的身材,
也考验着旗袍师傅的手艺“烫拔”▐
左:女性将长衫穿上身,旗袍便自此流行
右:被林春菊用作收藏展示的老式缝纫机▐
这些传统技艺正是香港长衫制作的“非遗”特色,也是林春菊从老师傅那里继承并传授给更多人的精华。2015年,林春菊在工作室里开设“华服学堂”,带领学生制作长衫。最初,她使用传统古法教学,需要使用传统工具,如口水线、糨糊,粉袋等,一件衣服需要1~3个月才能完成。2018年,林春菊开启学院式教学:保留传统技艺,如裁缝、烫拔,但使用现代化的工具,如用朴带代替糨糊,同时,她用上了西方时装的设计理念,在制衣前带领学生绘制草图,加快整个制衣过程。网课的盛行启发了林春菊,她打造了线上学堂,只需6天时间,零基础的学生就可完成一件完整的中式长衫。
盘扣不仅有连接衣襟的功能,更是服装的点睛之笔▐
林春菊的学生喜欢在社交媒体分享成品以及自己的故事。“现在,很多人都是为了‘爱’才亲手制作旗袍。”林春菊记得,有一位医生学员,之所以喜欢做旗袍,是希望自己的病人看到自己独特的中式穿搭而感到开心——“对我而言,这样的传承才是最珍贵的”。
在林春菊的“华服学堂”里总会看到“意想不到”的学生▐
如今,香港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喜爱穿上旗袍,在中环大馆、荷里活道拍照。也同时让她对男士长衫的发展有了思考,若想活化男士长衫,需要教育大众了解它的文化价值。“例如,男士长衫的纽扣,它的存在其实讲究‘力学’,支撑左右平衡,然而如今市面上的男士长衫,纽扣是随便钉上去的。其次,男士长衫的款型设计象征男人要顶天立地,不可以弯弯曲曲。”她表示,“新装如初”会继承、推广男士长衫,并强调“第一要做得漂亮,大家喜欢穿,第二就是要保留文化”。
从2014年至今,林春菊的中式时装之旅已经走了近10年。她表示自己仍在其中探索,将“非遗”文化融入寻常生活,是她目前希望做到的目标:“我想要大家知道,其实做一件长衫不难,只要有针线,愿意学,就算没有经验,也可以做出来。”
长衫制作工具包括软尺、直尺、缝衣针、细钳、
喷水壶、熨斗、糨糊刮、粉笔及裁剪刀等▐
在香港新界传统中,男士长衫是宗族长辈的身份象征,亦是出席隆重场合,如宗族春秋二祭和大型社区庆典包括太平清醮等的正装。而旗袍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作为女性日常服装盛行,直到60年代,逐渐被西方时装冲击。但旗袍所蕴含的东方古典美,仍在香港这座国际大都会里绽放独特魅力,使它继续成为不少女性出席重要场合的优雅衣着。这固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表现,但林春菊更希望,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与长衫产生联结,甚至可以穿着亲自制作的旗袍去茶餐厅、逛街市。“因为穿得人越多,整个氛围就会对中式时尚更加友好,那么长衫的文化就会真正地传承下去。”
策划:jakii
执行&编辑:宫哲怡
摄影:李秋楠
文:程皎旸
视觉&设计:玉清
编辑助理:王艺洁
新媒体排版:yuri
新媒体美编:邱雨
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
、